残缺中的完美
新华网沈阳7月24日电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沈阳每一场的义演,都得到经久不息的掌声,据有关工作人员统计,首场的演出鼓掌106次,打破了5月份在北京首次公演96次的纪录。不仅给观众带来艺术上的享受,更重要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,使人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、生命的崇高和生命的不屈不挠。
舟舟爸爸说舟舟
在演出的后台,记者见到了舟舟的爸爸胡厚培,这是一位善良、充满爱心的父亲,他说话不紧不慢,很有气质,看得出来他是一个搞艺术的。
记者:作为舟舟的父亲,您怎样看舟舟?
胡厚培:从严格意义上讲舟舟不是一个乐队指挥,同时还要认为他是一个指挥,舟舟能有今天是我从来没想到的,是家庭的爱,主要是社会的爱,使蕴藏在舟舟身上的潜能得到发挥。
记者:舟舟是个幸运儿,他的成功给所有智残人带来光明和希望,舟舟的成功说明了什么?
胡厚培:舟舟的成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表现,用舟舟的成功唤起人们的爱心,让全社会、让更多人关心、关注残疾人的事业。
记者:当您知道舟舟是个先天愚型儿时,您是怎么接受这个现实的?
胡厚培:当医生告诉我说,你生了一个傻子时,我不愿意相信,我不相信是真的。我脑子里出现墨西哥的一个电影《生的权利》,讲的是一个私生子怎样活下来的故事。作为父母我不能把孩子扔了,孩子应该有生存的权利,于是我就去翻书、查资料,我几乎成了半个医生,认定舟舟是个先天愚型儿后,我认了,我下定决心,我这一辈子就给孩子做牛做马了。
记者:现在有些家庭生了残疾孩子,父母很痛苦,有的甚至没有活下去的勇气,怎样才能使他们走出困境?
胡厚培:今年5月13日艺术团在北京演出,有一对夫妻看完演出后找到我,丈夫是学生物的,是研究遗传基因的,母亲也是一个文化人,但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怎么会生了一个愚型儿,那位母亲几次想抱着孩子一起跳楼。那天晚上我饭都没吃,我给他们讲了两个多小时,我说,你们没有错,孩子也没有错,你们要非常坦然正视这个现实,要把这个孩子作为人生的一个挑战,一定要保重自己,把孩子抚养成人,不然的话,到死,你的灵魂也不会安宁的。
记者:您能谈谈您的家庭吗?
胡厚培:可以,舟舟下边还有一个妹妹,妹妹是一个健全人,已经上大学了,舟舟的妈妈身体不好,乳腺癌8年了,哪天离开这个世界不好说,这对我的压力很大。
记者:舟舟不仅向人们提出了音乐智商、人际智商等新的疑问和挑战,还启发人们重新思考诸如天才、完美、创造性、人生价值等一系列人生哲理,您怎样看待舟舟的智商?
胡厚培:舟舟的智商在不断地提高。只要我们有爱,用爱来呵护,用爱来培育,我相信会有更多像舟舟那样出类拔萃的孩子。
钢琴王子孙岩
他名叫孙岩。孙岩所处的世界与我们完全不同,他的四周永远如夜一般的漆黑。虽然他无法用双手扯掉这永远蒙住双眼的厚重的黑布,但他用音乐所表达出的色彩却比任何人看到的都更加炫目。
今年19岁的孙岩,给记者的印象是有文化、有知识、非常自信。
记者:假如有一天您能见到光明,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?
孙岩:登上世界最高山峰,写下两个最华丽、也最朴实的字——感谢,感谢生活给我的自信,感谢艺术在我失明的情况下,给我带来心灵的光明。
记者:您心中的绿色是什么样?
孙岩:干净、剔透、不张扬,却也不脆弱。它一定是植物的颜色,我想这一定是最美丽的颜色。
记者:1991年您在长春市少儿器乐大赛中,获钢琴组特等奖;1993年10月,在第三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,获表演一等奖;1994年9月,在“远南”运动会开幕式上出色的钢琴演奏,被称为“天才音乐家”;1995年被评为长春市“跨世纪十大杰出人才”之后又被评为“全国十佳少年”。1998年,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推荐下,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录取,成为这所全国著名音乐学校历史上首位失明学生。您今天的成功靠的是什么?
孙岩:是靠一种精神,一种耐心。是日积月累的苦练以及许多人的帮助而获得的。
记者:您的理想是什么?
孙岩: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,因为我们的艺术家,我们的文学家,如贝多芬、阿炳、张海迪等,他们都是残疾人,我从他们身上看到希望,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们行列中的一员。
记者:听您的钢琴演奏,令人产生一种心灵间的交流与震撼,您看不到键盘,却能用十指流利地弹奏肖邦、莫扎特等世界大师的名曲,面对掌声和鲜花,您的感想如何?您是您父母的骄傲。
孙岩:沈阳是一个重工业的城市,我们这些残疾人带来的是能把钢铁熔化的精神,观众看的是一种精神,我们表演的也是一种精神,这么多人这么多的掌声,这说明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,相信我们。不能说我父母不替我骄傲,但很少为我骄傲,因为他们希望我成为一名钢琴家。
王宾的《海青歌》
舞台上的王宾是那样地单薄、弱小,尽管他的眼前一片漆黑,但他手中那把小小的京胡,却能演奏出生命的活力,让人感到心中的世界比我们看到的更灿烂。
王宾11岁,家在山东农村,父亲王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但从这个农民的身上我看到炎黄子孙的倔犟和真诚。
记者:当初为什么让您儿子学京胡?
王勇:开始我发现他非常喜欢唱歌,特别是京剧,8岁时,我领他去拜我们那儿拉京胡非常有名的王宗华老师。当时,老师让他唱一首歌,然后教他拉1234567七个音符,老师告诉他回家把这几个音符拉熟练,一个月后再来。没想到一个月后,他不仅拉熟了七个音符,且会拉《妈妈的吻》。王老师觉得他很有灵气,从来不收徒弟的王老师破例免费收下了王宾。从此王宾一个月从盲校回来一次到老师那上一次课,每一次课老师教他一个段子。
记者:听说王宾多才多艺,京剧唱得不错,他是怎么学的?
王勇:一是跟王宗华老师学的,二是跟电视学的,妈妈把中央台九州戏苑里京剧唱段的词抄下来,念给他听,就这样一点一点学的。
记者:您能说说王宾是怎样的一个孩子?
王勇:他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,有一次我觉得他拉京胡不认真,就罚他拉1万次,结果他站在一个角落,像钉子一样站了一天,非常认真地一遍又一遍地拉。同时他自尊心很强,这次首演,他的京胡往上离开腿瞬间,并没影响演奏,但我对他不满意,晚上回房间,我就说了一句不要你了,他一夜没睡觉,哭了一夜。
记者:王宾的才能是怎么被社会发现的?
王勇:他8岁那年,腊月二十二,他参加我们那个县里的春节文艺晚会,回家的路上正赶上天下大雪,我用自行车载着他,他在后座一边给我唱《林海雪原》中杨子荣打虎上山,一边拉京胡。尽管天很冷,但我和孩子的心是热的,后来在第五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得一等奖,我们从大山里走出来,走到北京。得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领导的帮助,我很感激。
记者:您对王宾的企望是什么?
王勇:当然是一个京胡演奏家,但我还不放弃对王宾眼睛的治疗,假如他的眼睛能复明,我愿意他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。
(辽宁频道摘自《辽宁日报》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