绽放在黑土地上的艺术奇葩
辽北为什么能产生赵本山,产生东北小品艺术?东北小品造诣极深的作家崔凯一语道破天机:具有浓郁辽北风格、使全国人民笑得前仰后合的铁岭小品,它的母体就是充满原野气息的东北二人转,二人转的说口、包袱是铁岭小品的雏形。
 |
象本山不?
|
看过“二人转”的人,一眼就能看出东北小品与“二人转”的传承关系。
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喜闻乐见,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。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,幽默风趣,充满生活气息。二人转的演出形式,有“唱大车店”、“唱秧歌会”、“唱茶社”、“唱屯场”等多种,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“唱屯场”,因此它就是老百姓身边的艺术,场院、炕头十几人转坐一堆,二人转就登场开演了,这就是东北农村的文化生活。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:一种是男女二人男的化装成丑,女的为旦,一丑一旦对唱形式,边说边唱,边唱边舞,这是名副其实的“二人转”;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,称为单出头;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,这种形式称“拉场戏”。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,素有“九腔十八调,七十二嗨嗨”之称。在表演上要求做到“唱得好听,舞得优美,逗得风趣,扮得逼真,绝活精湛”,五功综合,雅俗共赏。
三百多年来,东北“二人转”就象一朵朴素的野花,在东北民间傲然开放。它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曲调,没有考究的服装和道具,没有豪华的舞台和背景,就是一种简单、原始、粗野、热烈的民间艺术,但倾倒了千千万万的东北人。东北人有句话,“宁舍一顿饭,不舍二人转”。
二人转孕育了今天的铁岭小品,培育了辽北的小品艺术家。
赵本山的老家在铁岭市开原莲花乡,那里虽然偏僻、贫穷,却以村民爱唱、爱“浪”(东北方言,意近“美”)、爱说爱笑而闻名,堪称“二人转之乡”。村人老老少少差不多都会唱二人转,而莲花村莲花街的大户赵家,又是这里的主角,赵家擅长吹拉弹唱的人真不少,赵本山的母亲、姐姐都爱唱,而且唱得有腔有调,有滋有味儿,赵本山的堂叔赵德贵唱二人转十里八村都有名,赵本山盲二叔赵德明说书讲古,吹拉弹唱,无所不能。日久天长,耳濡目染,培育了赵本山最初的艺术灵感和天份,他从开始学说话,就学会唱二人转,从开始学走路,就学会了二人转里对各色人等的模仿,吹拉弹唱,也是无所不精、无所不通。
 |
转手绢是二人转演员的基本功
|
赵本山小品创作班底的人也几乎都是二人转出身。从李忠堂、崔凯、张超到何庆魁,虽然不是二人转演员,但是个个唱得字正腔圆,韵味十足,高秀敏、李静和赵本山一样都是她们原来所在地方戏剧团的台柱子。
东北小品里一个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合辙压韵的二人转式说口,即韵律化的对白。比如赵本山的成名作《相亲》中,徐老蔫一上场就是一段二人转的“说口”:“我儿子净整这路事儿,让我这当爹的替他相媳妇,现在都啥年代了,我这当老人的还掺合啥劲儿。不来吧,他就跟我来气儿,俺那儿哪点都好,就是有点驴脾气儿,这也不怪他,我也这味儿。”马丫上场,也是一段二人转“说口”:“现在的年轻人净出新花样儿,让我这当妈的替她看对象儿,看就看,这老丈母娘看姑爷,那也在讲儿。”
原铁岭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李忠堂说,二人转语言有独特的喜剧韵味,小故事成段,语言成串,幽默成片。
赵本山小品作者何庆魁也说:赵本山小品里的“包袱”是淋漓尽致发挥了二人转中丑角艺术这一民间喜剧形态,小品里的“笑料”有的就是从二人转直接拿过来的,有的经过再创作,直到现在我也是一有时间就跑到铁岭或者沈阳的小剧场看二人转、吃“母奶”,东北二人转这一地方戏种之所以能产生东北小品,就是因为东北话接近于普通话,全国各省的人都能听得懂,同时又有一定的东北地方口音,过去东北话是笑料,由于东北小品的受人喜爱,如今成为一种韵味。
的确,正是因为植根于东北二人转这一具有300年历史的民间艺术,正是因为赵本山等人具备二人转演员深厚的艺术表演功底,才成就了今天的东北小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