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新华网辽宁频道 >>专题集粹  


沈阳:“历史文化名城”魅力再添三分


  新华网沈阳4月22日电  “没想到,沈阳还有这么多有价值的文物古迹!”近日记者深入沈阳绿化工地现场时,常常听到一些市民发出这样的感慨,除了一宫两陵和张氏帅府,不经意间,沈阳市民身边突然冒出了皇家寺院实胜寺、东北道教圣地太清宫、慈恩寺-般若寺、锡伯族家庙等一大批文物古迹,沈阳市建设部门拆迁了这些古迹周边的违章建筑和旧楼房,修广场、栽绿树,使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又添三分。

  作为清王朝发祥地的沈阳,以前清文化的厚重享誉海内外,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,其中一宫(沈阳故宫)两陵(福陵,清太祖努尔哈赤陵寝;昭陵,清太宗皇太极陵寝)是其代表性文化古迹,但很多人对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城市特点有所了解,而对市内有1100多处文物古迹(其中市以上文物古迹有60多处、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多处)的市情知之甚少。长期以来,这些重要的古迹躲藏在杂乱的棚户区、违章建筑群深处,如果不去仔细寻找,很难为外人所见所知。

  沈阳市建委副主任秦文军向记者介绍,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,沈阳市打响了历史上最大的城市改造战役,在城建中将特别注重挖掘城市历史积淀,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和内涵,让历史文化资产大幅增值,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。今年沈阳从60亿元的城建资金中,专门拿出近4亿元用于保护性建筑环境改造工程。秦文军说,我们拆除了围在保护性建筑周边的违章建筑,使这些宝贝亮出来,就是充分展现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最有价值的部分。例如小南天主教堂,它是沈阳市内唯一纯哥特式建筑,建筑风格优美,原来被包围在楼群里根本看不见,如今周边建筑拆除,增设休闲广场,教堂一下子走近百姓身边。现代化的高楼各地都有,但这些独一无二的文物古迹别处难寻,它们将是拉动沈阳旅游经济、改善投资环境、提高市民生活文化质量的重要载体。

  有300年历史的太平寺,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家庙,过去却鲜为人知,深藏在沈阳北市地区的楼群里,门可罗雀,难见参观者。国家一级保护文物――原家庙门前的满文石碑,被收藏在沈阳故宫。在今年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,全国政协委员关在汉强烈呼吁按原貌修复锡伯族家庙,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古迹。如今,沈阳市已将重新整修锡伯族家庙列入城建规划中。在斥资几十亿元的北市地区改造中,锡伯族家庙、皇家寺院实胜寺、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将作为重点项目,由一条文化步行街将三者联接。

  据沈阳市建委介绍,今年沈阳将对市区近20处保护性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进行大规模整治:拆除沈阳故宫西侧的红墙市场、北侧原东亚商场的部分违建物和东侧的6栋别墅;对福陵周边环境和昭陵内部继续进行综合改造治理,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准备;在四塔七寺(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塔和大佛寺、法轮寺、延寿寺等)周围大面积增设公共绿地和休闲广场,形成一个绿树掩华宇、古老建筑与现代城市和谐统一的新沈阳。


(新华网辽宁频道石庆伟 汤晓东报道)


版权所有: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。
制作单位:新华社网络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