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王朝第一城”将重现风彩
赫图阿拉城--故宫的"故宫"?
中国现保存完好的故宫有两座--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,有关史学家称,赫图阿拉城是故宫的"故宫"。对此,赫图阿拉城文物管理所所长沈永宝称,位于抚顺永陵镇四公里的赫图阿拉城是沈阳故宫的前身,先有赫图阿拉城后有故宫,但这种叫法仍欠妥当。"赫图阿拉",满语是"横岗"的意思。1559年,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此地出生。1616年,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人部落后,在这座城里龙袍加身,建立了清王朝的前身--后金。之后,清王朝从这里挥戈中原,这座"龙兴之地"也由此而驰名神州。据赫图阿拉城文物管理所所长沈永宝说,随着历史的变迁,赫图阿拉城开始走向衰败,但这座古老的山城却是毁于二十世纪初殃及中国的日俄战火。19世纪后期以来,赫图阿拉城原有的汗王宫殿、八旗衙门、寺庙、书院等各项建筑逐步衰败毁损。1905年侵华俄军撤兵时,对古城又进行了洗劫,并炸城泄洪水,"毁龙灭目"。历经沧桑,昔日古城原物、原貌已遗存不多。重新修复前,昔日这个曾拥有十万金戈铁马、十里商贾闹市兴盛和许多宫殿楼院的"国都",只能看到袒露在泥土之外的老树根和一座残城。1963年,赫图阿拉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努尔哈赤的少部分后裔被留在城内,之后,附近的农户也逐渐搬进城内,截至1998年,赫图阿拉城内尚有138户人家。当年的4月份,138户动迁出城,这也是全国文保单位最大的举措。有关部门增加了保护资金的投入,使古城历史原貌正逐步得到恢复。
御路风情
在当地人的陪同下,记者走进了赫图阿拉城。古城四周筑起了高高的城垣,城内的普觉寺、地藏寺、显佑宫,以及正白旗衙门等大部分建筑,都已按历史的原貌修复。故宫内的金銮殿--汗宫大衙门,是赫图阿拉城的"心脏",挺立在城北的最高处,是一座八角型的飞檐建筑。沈所长说,虽然汗宫大衙门的木件结构油廊彩绘不如明清宫殿豪华,但也不失雄伟壮观,体现出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风俗。站在这里,不仅可俯瞰全城,也可远眺到数十里外的山口和操练十万兵马的点将台。
赫图阿拉内城,两岗之间的一凹地,保存着一座"千军万马饮不干"的古井--汗王井。离汉王井不远的土岗上,就是当年正白旗旗主皇太极的正白旗衙门。在正白旗衙门正房东北侧有一棵百年古榆。树干苍老,四五人不能合围,树干内形成空洞,能容二三人藏匿。沈所长强调,百年古榆是赫图阿拉城的"老宝贝儿"。地藏寺与显佑宫被合成为皇寺,沈所长说,每当夕阳西下,赫图阿拉城东的皇寺楼阁参差隐现,林间暮霭中不断传出悠扬的钟声,成为当年兴京八景之一的"皇寺晚钟"。2001年,努尔哈赤的出生地被原景修复。
赫图阿拉城全面恢复原貌
据悉,古城全面恢复内城城墙,保持2米顶宽。在北门和门楼已复原的基础上,继续复建东门及其门楼,保持南门残址现状。发掘东南门残址,瓮城因妨碍交通,仅整修遗迹,不拟复原。古城外城遗址,在南段及北段选择有代表性的段落按原貌加以复原。其余大部分遗址适当培高墙基,无需全面恢复。西端现在是水田,已无遗迹,不再进行修复。
重点恢复七组古建筑群:汗宫大衙门;正白旗衙门;额驸府;民衙门;城隍庙;启运书院等。当时的赫图阿拉城分内外两城,方圆不过5公里。内城方圆2.5公里,住王公贵族。外城屯兵驻民,是当年努尔哈赤演练兵马、囤积粮草、制造武器、驻扎部队的地方。修复之后,古城的面积3平方公里。其中,内城周长2.5公里,外城周长5公里。
对于赫图阿拉城的重新修复,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。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代子孙爱新觉罗·玉 特意从台湾赶来,他首期斥资500多万元修葺"祖肇堂",在外城建"满学研究院"。其他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努尔哈赤后裔得知消息之后,纷纷把所珍藏的有关满学资料送回来。 沈所长透露,古城的文物等级较高,作为后金第一都城、清王朝发祥地,它是反映女真(满)族清前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、社会生产、社会生活有代表性的实物,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、科学价值。 当地政府负责人说,到2010年,这座古城中的建筑将全部修复,而且还将在这里兴建"中国满族文化研究院"等具有现代风格的新建筑。
(《辽沈晚报》赵艳新)
